穰侯魏冄者、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。一其先楚人、姓羋氏。二
一索隱。宣太后之異父長弟也、姓魏、名冄、封之穰。地理志穰縣在南陽。宣太后者、惠王之妃、姓羋氏、曰羋八子者是也。
二正義。羋、亡爾反。
秦武王卒、無子、立其弟為昭王。昭王母故號為羋八子、及昭王卽位、羋八子號為宣太后。宣太后非武王母。武王母號曰惠文後、先武王死。一宣太后二弟。其異父長弟曰穰侯、姓魏氏、名冄。同父弟曰羋戎、為華陽君。二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、三涇陽君。四而魏冄最賢、自惠王、武王時任職用事。武王卒、諸弟爭立、唯魏冄力為能立昭王。昭王卽位、以冄為將軍、衞咸陽。誅季君之亂、五而逐武王後出之魏、昭王諸兄弟不善者皆滅之、威振秦國。昭王少、宣太后自治、任魏冄為政。
一索隱。秦本紀云。「昭王二年、庶長壯與大臣公子為逆、皆誅、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。」又按。紀年云「秦內亂、殺其太后及公子雍、公子壯」是也。
二索隱。華陽、韓地、後屬秦。羋戎後又號新城君。正義。司馬彪云。「華陽、亭名、在洛州密縣。」又故華城在鄭州管城縣南三十里、卽此。
三索隱。名顯。
四索隱。名悝。
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年表曰季君為亂、誅。本紀曰庶長壯與大臣公子謀反。伏誅。」索隱。按。季君卽公子壯、僭立而號曰季君。穰侯力能立昭王、為將軍、衞咸陽、誅季君及惠文後、故本紀言「伏誅」。又云「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」、蓋謂惠文後時黨公子壯、欲立之、及壯誅而太后憂死、故云「不得良死」、亦史諱之也。又逐武王後出之魏、亦事勢然也。
昭王七年、樗里子死、而使涇陽君質於齊。趙人樓緩來相秦、趙不利、乃使仇液一之秦、請以魏冄為秦相。仇液將行、其客宋公二謂液曰。「秦不聽公、樓緩必怨公。公不若謂樓緩曰『請為公毋急秦』。秦王見趙請相魏冄之不急、且不聽公。公言而事不成、以德樓子。事成、魏冄故德公矣。」於是仇液從之。而秦果免樓緩而魏冄相秦。
一索隱。戰國策作「仇郝」、蓋是一人而記別也。正義。音亦、姓名。
二索隱。戰國策作「宋交」。
欲誅呂禮、禮出奔齊。昭王十四年、魏冄舉白起、使代向壽將而攻韓、魏、敗之伊闕、斬首二十四萬、虜魏將公孫喜。明年、又取楚之宛、葉。魏冄謝病免相、以客卿壽燭為相。其明年、燭免、復相冄、乃封魏冄於穰、復益封陶、一號曰穰侯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陰』。」索隱。陶卽定陶也。徐廣云作「陰」、陶陰字本易惑也。王劭按。定陶見有魏冄冢、作「陰」、誤也。
穰侯封四歲、為秦將攻魏。魏獻河東方四百里。拔魏之河內、取城大小六十餘。昭王十九年、秦稱西帝、齊稱東帝。月餘、呂禮來、而齊、秦各復歸帝為王。魏冄復相秦、六歲而免。免二歲、復相秦。四歲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、秦置南郡。乃封白起為武安君。白起者、穰侯之所任舉也、相善。於是穰侯之富、富於王室。
昭王三十二年、穰侯為相國、將兵攻魏、走芒卯、一入北宅、二遂圍大梁。梁大夫須賈說穰侯曰。「臣聞魏之長吏謂魏王曰。『昔梁惠王伐趙、戰勝三梁、三拔邯鄲。趙氏不割、而邯鄲復歸。齊人攻衞、拔故國、殺子良。四衞人不割、而故地復反。衞、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幷於諸侯者、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。宋、中山數伐割地、而國隨以亡。臣以為衞、趙可法、而宋、中山可為戒也。秦、貪戾之國也、而毋親。蠶食魏氏、又盡晉國、五戰勝暴子、六割八縣、地未畢入、兵復出矣。夫秦何厭之有哉。今又走芒卯、入北宅、此非敢攻梁也、且劫王以求多割地。王必勿聽也。今王背楚、趙而講秦、七楚、趙怒而去王、與王爭事秦、秦必受之。秦挾楚、趙之兵以復攻梁、則國求無亡不可得也。願王之必無講也。王若欲講、少割而有質。不然、必見欺。』八此臣之所聞於魏也、九願君(王)之以是慮事也。周書曰。『惟命不于常』、此言幸之不可數也。夫戰勝暴子、割八縣、此非兵力之精也、又非計之工也、天幸為多矣。今又走芒卯、入北宅、以攻大梁、是以天幸自為常也。智者不然。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甲以上戍大梁、臣以為不下三十萬。以三十萬之衆守梁七仞之城、一〇臣以為湯、武復生、不易攻也。夫輕背楚、趙之兵、陵七仞之城、戰三十萬之衆、而志必舉之、臣以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、未嘗有者也。攻而不拔、秦兵必罷、陶邑必亡、一一則前功必弃矣。今魏氏方疑、可以少割收也。一二願君逮楚、趙之兵未至於梁、亟以少割收魏。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為利、必欲之、則君得所欲矣。楚、趙怒於魏之先己也、必爭事秦、從以此散、一三而君後擇焉。且君之得地豈必以兵哉。割晉國、秦兵不攻、而魏必效絳安邑。又為陶開兩道、一四幾盡故宋、一五衞必效單父。秦兵可全、而君制之、何索而不得、何為而不成。願君熟慮之而無行危。」一六穰侯曰。「善。」乃罷梁圍。一七
一集解。上莫卬反。下陌飽反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魏惠王五年、與韓會宅陽。」正義。竹書云。「宅陽、一名北宅。」括地志云。「宅陽故城在鄭州滎陽縣西南十七里。」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田完世家云魏伐趙、趙不利、戰於南梁。」索隱。三梁卽南梁也。
四索隱。衞之故國、蓋楚丘也。下文「故地」、亦同謂楚丘也。戰國策「衞」字皆作「燕」、「子良」作「子之」、恐非也。
五索隱。河東、河西、河內並是魏地、卽故晉國。今言秦蠶食魏氏、盡晉國之地也。
六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韓將暴鳶。」
七索隱。講、和也。
八索隱。謂與秦欲講、少割地而求秦質子。恐不然必被秦欺也。
九索隱。須賈說穰侯、言魏人謂梁王若少割地而求秦質、必是欺我、卽聞魏見欺於秦也。
一〇集解。爾雅曰。「四尺謂之仞、倍仞謂之尋。」
一一索隱。「陶」一作「魏」。言秦前攻得魏之城邑、秦罷則亡而還於魏也。正義。定陶近大梁、穰侯攻梁兵疲、定陶必為魏伐。
一二索隱。賈引魏人之說不許王講於秦、是言魏氏方疑、可以少割地而收魏也。
一三索隱。楚、趙怒魏之與秦講、皆爭事秦、是東方從國於是解散也、故云「從以此散」。正義。從、足松反。
一四索隱。穰侯封陶、魏效絳與安邑、是得河東地。言從秦適陶、開河西、河東之兩道。正義。穰故封定陶、故宋及單父是陶之南道也、魏之安邑及絳是陶北道。
一五索隱。上音祈。此時宋已滅、是秦將盡得宋地也。
一六索隱。言莫行圍梁之危事。
一七正義。表云魏安厘王二年、秦軍大梁城、韓來救、與秦溫以和也。
明年、魏背秦、與齊從親。秦使穰侯伐魏、斬首四萬、走魏將暴鳶、得魏三縣。穰侯益封。
明年、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複攻趙、韓、魏、破芒卯於華陽下、斬首十萬、取魏之卷、一蔡陽、長社、趙氏觀津。且與趙觀津、益趙以兵、伐齊。二齊襄王懼、使蘇代為齊陰遺穰侯書曰。「臣聞往來者言曰『秦將益趙甲四萬以伐齊』、臣竊必之三敝邑之王曰四『秦王明而熟於計、穰侯智而習於事、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』。是何也。夫三晉之相與也、秦之深讎也。百相背也、百相欺也、不為不信、不為無行。今破齊以肥趙。趙、秦之深讎、不利於秦。此一也。秦之謀者、必曰『破齊、獘晉、楚、五而後制晉、楚之勝』。夫齊、罷國也、以天下攻齊、如以千鈞之弩決潰暌玻必死、安能獘晉、楚。此二也。秦少出兵、則晉、楚不信也。多出兵、則晉、楚為制於秦。齊恐、不走秦、必走晉、楚。此三也。秦割齊以啖晉、楚、晉、楚案之以兵、秦反受敵。此四也。是晉、楚以秦謀齊、以齊謀秦也、何晉、楚之智而秦、齊之愚。此五也。故得安邑以善事之、亦必無患矣。秦有安邑、韓氏必無上黨矣。取天下之腸胃、與出兵而懼其不反也、孰利。臣故曰秦王明而熟於計、穰侯智而習於事、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矣。」於是穰侯不行、引兵而歸。
一集解。丘權反。
二索隱。旣得觀津、仍令趙伐齊、而秦又以兵益助趙也。
三索隱。告齊王、言秦必定不益兵以助趙。正義。臣、蘇代也。必知秦與趙甲四萬以伐齊。
四正義。謂齊王也。
五正義。今晉、楚伐齊、晉、楚之國亦獘敗。
昭王三十六年、相國穰侯言客卿灶、欲伐齊取剛、壽、一以廣其陶邑。於是魏人范睢自謂張祿先生、譏穰侯之伐齊、乃越三晉以攻齊也、以此時奸說秦昭王。昭王於是用范睢。范睢言宣太后專制、穰侯擅權於諸侯、涇陽君、高陵君之屬太侈、富於王室。於是秦昭王悟、乃免相國、令涇陽之屬皆出關、就封邑。穰侯出關、輜車千乘有餘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濟北有剛縣。」正義。故剛城在兗州龔丘縣界。壽張、鄆州縣也。
穰侯卒於陶、而因葬焉。秦復收陶為郡。
太史公曰。穰侯、昭王親舅也。而秦所以東益地、弱諸侯、嘗稱帝於天下、天下皆西鄕稽首者、穰侯之功也。及其貴極富溢、一夫開說、身折勢奪而以憂死、況於羈旅之臣乎。
索隱述贊。穰侯智識、應變無方。內倚太后、外輔昭王。四登相位、再列封疆。摧齊撓楚、破魏圍梁。一夫開說、憂憤而亡。